电话: 0769-22324329
传真:0769-23360496
地址:东莞市南城区黄金路天安数码城D区D1-1902室
纺织服装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,承载着就业与消费的双重价值,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“重点领域”。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,全球纺织服装业每年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%以上,超过国际航空与航运业的碳排放总和,其中生产加工环节的碳足迹更是占据行业总排放的60%-70%。在“双碳”目标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,破解纺织服装生产加工的碳排放难题,不仅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,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。
纺织服装生产加工是一个多环节、高能耗的复杂流程,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出厂,每个环节都暗藏碳排放隐患,且不同环节的排放来源与强度呈现显著差异。
GRS(全球回收标准,GlobalRecycledStandard)是由国际非营利组织TextileExchange制定的自愿性产品标准,旨在推动回收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,同时规范监管链、社会责任、环境实践及化学限制等要求。
该标准适用于回收材料含量不低于20%的产品,覆盖从回收阶段到最终企业间交易的全过程。若悬挂GRS标签,再生材料含量需≥50%。
在原料预处理阶段,碳排放主要源于资源消耗与化学加工。以传统棉纺为例,棉花种植需大量化肥与农药,而化肥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甲烷(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倍);同时,棉花清洗、漂白需消耗海量水资源,而水处理过程中电力消耗与化学药剂降解,会间接产生碳排放。若采用化纤原料(如聚酯纤维),其生产依赖石油提炼,石油开采与炼化过程的碳排放强度极高——每生产1吨聚酯纤维,约产生5.5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,是天然纤维的3-4倍。
印染加工环节是碳排放的“重灾区”。一方面,印染需持续高温加热(如染色温度常达100-130℃),传统工艺多依赖煤炭、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供热,直接排放大量二氧化碳;另一方面,染料与助剂的生产过程(如偶氮染料合成)会产生有毒废气,其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不仅污染空气,还会间接加剧温室效应。此外,印染废水处理需消耗大量电力(如曝气处理、膜分离技术),而电力来源若以火电为主,将形成“能源消耗-碳排放”的恶性循环——据行业测算,每处理1吨印染废水,平均产生0.8-1.2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。
裁剪与缝制环节的碳排放虽相对较低,但仍不可忽视。该环节依赖大量电动缝纫机、熨烫设备,电力消耗是主要排放源;同时,裁剪产生的边角料若未被合理回收,会进入填埋场降解,释放甲烷气体。而部分企业为追求效率,采用“过度裁剪”模式,导致边角料占比高达15%-20%,既浪费原料,又增加了后续处理的碳排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