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: 0769-22324329
传真:0769-23360496
地址:东莞市南城区黄金路天安数码城D区D1-1902室
再生塑料产业作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柱,在全球“双碳”战略布局与中国绿色转型浪潮中,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,同时也肩负着推动低碳转型的重要使命。在碳排放精准核算、碳汇潜力挖掘及碳市场深度参与等领域,该行业既面临突破技术瓶颈的挑战,也蕴藏着重塑产业格局的机遇。
从碳循环视角审视塑料废弃物,其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呈现复杂态势。一方面,塑料垃圾通过焚烧等热处理方式,会将其中蕴含的化石碳快速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至大气;另一方面,垃圾填埋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“隐性碳库”,使部分碳元素处于长期封存状态,而环境中散落的塑料废弃物则持续向大气中泄漏碳元素,加剧温室效应。
塑料废弃物的处理路径差异显著影响着碳排放与碳汇效果。垃圾填埋虽然被视为低效处置方式,但客观上延缓了碳元素重返大气的进程;焚烧处理则导致碳元素的快速释放;相比之下,材料回收利用通过将废弃塑料转化为新产品,实现了碳元素的长期固封,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。
全球回收标准(GRS)作为再生产品领域的权威认证体系,构建了一套涵盖全产业链的严格评估框架。该标准不仅对产品再生成分含量、供应链溯源机制、生产质量管控提出明确要求,还将企业社会责任、环境管理体系及化学品合规性纳入考核范畴,为再生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指引。
再生材料应用:明确规定产品再生材料含量需达到20%以上,若要使用GRS认证标识,则需将再生成分比例提升至50%以上。通过扩大再生材料使用规模,可有效减少对原生塑料原料的依赖,从源头降低塑料生产加工环节的碳排放。
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:要求企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(LCA)方法,对产品从原料采购、生产制造、物流运输、使用消耗到废弃处理的全流程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,涵盖直接与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源。通过精准识别高碳环节,为制定科学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撑。
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:企业需建立完善的物料平衡与能源消耗台账,积极推行清洁能源替代、能效提升等绿色生产措施,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,确保生产过程符合低碳化管理要求。
供应链协同治理:对原料采购、生产加工、产品流通等全链条实施严格追溯管理,要求各环节交易均需提供TC交易证书,保障再生材料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,最大限度降低供应链环节的碳泄漏风险。
绿色化学工艺革新:严格限制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,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型生产技术,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,实现环境效益与碳减排效益的协同提升。
社会责任赋能低碳发展:企业需切实保障员工权益,优化劳动环境,合理配置人力资源。通过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与满意度,减少因人力管理问题导致的能源浪费,间接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。